建安十三年的冬天,江东周瑜的军帐里气氛绷得像拉满的弓弦。帐外寒风卷着雪粒子打在帐幕上,帐内几十个将士大气不敢喘,就见老将黄盖跪在地上,脖子梗着喊:“若不能破曹,某愿受军法!” 周瑜猛地拍案:“敢违将令,杖责五十!” 左右士兵刚把黄盖按在地上,一棍子下去,老将军的战袍就渗出血来 —— 这出 “周瑜打黄盖” 的苦肉计,到底是真打还是演的?50 杖真能把人打得让曹操都信了?曹真又为啥成了最先上钩的人?
1. 赤壁战前急坏周瑜,黄盖突然要 “找打”
当时曹操带着二十多万大军(正史里其实是十几万,但对外吹成八十万)顺江而下,孙权和刘备加起来才五万来人,怎么打?周瑜天天在营里琢磨破敌招,愁得饭都吃不下。这天黄盖突然找上门,一开口就吓周瑜一跳:“将军,硬拼肯定不行,不如我来装投降,趁机烧他们的船?”
周瑜眼睛一亮,但马上又皱眉头:“曹操多精啊,你平白无故投降,他能信?” 黄盖早想好了:“那就得让他看见我‘走投无路’—— 您就说我反对抗曹,要投降曹操,然后当众打我一顿,把我打得半死不活,这样曹操那边肯定信。”
展开剩余72%这段对话不是瞎编的,《三国志・吴书・黄盖传》里就写了黄盖 “乃建策火攻”,还提到他 “诈降曹公”。不过正史里没说具体打了多少杖,也没写 “苦肉计” 这三个字,是后来裴松之注《三国志》时,引用了《江表传》的细节,说黄盖被打后 “卧于床,众莫敢近”,看起来是真伤着了。
2. 50 杖是真打还是演的?正史和演义差得有点多
咱们现在常说 “黄盖被打 50 杖”,其实这个数是《三国演义》里加的。罗贯中为了让故事更精彩,特意把杖数写死,还加了很多细节:比如黄盖都七十多岁了,周瑜一点不手下留情,打了五十杖后 “皮开肉绽,鲜血迸流”,连鲁肃都看不下去,劝周瑜别打了。
但正史里没提具体杖数,而且从实际情况想,真打 50 杖也不太可能 —— 古代的军杖可不是闹着玩的,实木做的,又粗又沉,普通人打个二三十杖就可能断骨头,黄盖都一把年纪了,真打 50 杖说不定直接就打死了,还怎么去诈降?
所以更可能的是,周瑜和黄盖演了一出 “半真半假” 的戏:杖是真打了,但没打满 50 杖,也没往死里打,主要是为了让帐里的 “眼线” 看见。这个眼线是谁?就是曹真。
3. 曹操没信,曹真为啥信了?信息差坑了人
曹真当时是什么身份?他是曹操的族子,当时正跟着曹操打赤壁,负责侦查江东的动静。曹操早就派了不少探子混进周瑜军营,曹真也一直在盯着黄盖 —— 毕竟黄盖是江东老将,要是能策反他,对破江东太有用了。
所以周瑜打黄盖的时候,特意没清场,就让曹真的人看见了。那为啥曹真会信?一是他没料到周瑜和黄盖能演这么真,二是当时的信息太闭塞了 —— 没有电话没有微信,曹操在江北,曹真的探子只能靠偷偷送信,根本没法核实黄盖的 “伤势” 到底是真是假。
而且黄盖还补了个 “大招”:他让心腹偷偷给曹操送了封信,信里说 “周瑜小子,自不量力,就凭那点兵力还想跟曹公抗衡?我老黄跟着他没前途,愿意带着部下投降,还能帮曹公拿下周瑜的大营。” 曹操一开始也有点怀疑,可架不住曹真那边不断报来 “黄盖被打得快死了”“黄盖在营里骂周瑜” 的消息,最后也就半信半疑了。
这里得说个反常识的点:很多人以为苦肉计是 “骗曹操”,其实最先被骗的是曹真。要是曹真当时能多留个心眼,比如派人去偷偷看一眼黄盖的伤口是不是真的,或者查一下黄盖的部下有没有异动,可能这出戏就演不下去了。但偏偏曹真太急着立功,把看到的 “表象” 当成了 “真相”,直接把假消息传给了曹操,这才让苦肉计成了。
4. 苦肉计背后的门道,放到现在也有用
其实黄盖这出苦肉计,本质上是利用了 “信任的弱点”—— 人总是更容易相信自己 “亲眼看到” 的东西,也更容易同情 “受委屈的人”。黄盖就是抓住了这一点,用 “被打” 的假象,让曹真和曹操都觉得他是 “被迫投降”,不是诈降。
放到现在,这事儿也能给咱们提个醒:比如遇到有人 “卖惨” 求帮忙,或者看到一些 “劲爆消息”,别着急下判断,先想想这是不是对方故意让你看到的。就像曹真,要是当时能多问一句 “黄盖真的是因为反对抗曹才被打吗?”,可能就不会被骗了。
而且黄盖和周瑜的配合也很有意思 —— 两个人得有十足的信任,才能演好这出戏。要是黄盖心里打鼓,或者周瑜下不去手,苦肉计早就露馅了。这也说明,不管是古代打仗,还是现在做事,靠谱的搭档有多重要。
你们觉得要是曹操当时多留个心眼,派人去查黄盖的伤势佛山股票配资,这苦肉计还能成不?或者你们还知道哪些历史上靠 “装” 取胜的谋略?评论区聊聊~喜欢这类三国冷知识的话,也别忘了关注,下次再跟你们扒更多正史里没细说的故事!
发布于:广东省量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