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1日上午,在南昌市欣悦湖街道丽水佳园小区,96岁抗战老兵张春森的家中,茶几上整齐陈列着军功章、荣誉军人证明书、立功证书、军装等珍贵物品,它们无声诉说着老人不平凡的军旅生涯与青春荣光。这一天,张春森决定将这些珍藏近七十年的记忆,无偿捐赠给南昌市档案馆。
七十年珍藏见证峥嵘岁月
在张春森家中,茶几上整齐摆放的军功章、泛黄的《荣誉军人证明书》、立功证书等物品静静地勾勒出老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。1944年,他参军成为新四军文工队宣传员;解放战争中,他负伤致残,仍辗转多地担任保卫干事;新中国成立后,他积极投身海军建设,转业后更扎根基层、服务地方。离休之后,他潜心研究新四军历史,撰写多篇回忆录与学术论文,成为红色文化的坚定传承者。
展开剩余61%“这些文物是抗战历史的鲜活见证,更是老一辈革命者奉献精神的物质载体。”南昌市档案馆征集编研科副科长杨柳青表示,接收后将立即启动修复程序,通过专业手段对破损证件进行抢救性保护,并建立专项档案。未来,这些资料不仅会入库珍藏,还将通过展览、数字化展示等形式与公众见面,让更多人触摸历史温度,铭记先辈功绩。
一生与时代的同频共振
张春森的人生轨迹,可谓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。1929年3月出生于江苏沭阳的他,15岁(1944年)便投身革命,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8月加入新四军三师十旅一支队文工队,成为战火中宣传革命的“小战士”。解放战争时期,他在东北第四野战军二纵队五师十四团担任警卫员,辽沈战役锦州战斗中英勇负伤致残,后留在第五陆军医院担任保卫干事。
新中国成立后,张春森又在多岗位历练,直至1985年11月离休。无论身处何种工作岗位,“忠诚”与“奉献”始终是他的人生底色。
离休后的张春森并未“退隐”,他笔耕不辍、以史传声:撰写《特殊考验》《当兵要当新四军》《苹果熟了的时候》等多篇回忆文章,发表于《铁军纵横》《老友》等刊物;其论文《血火征程巍巍丰碑——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》被收录于《共和国重大创新理论成果文选》。他还经常走进学校、工厂和机关单位,以亲身经历向青少年、职工和干部讲述革命传统,弘扬“铁军”精神。
让“记忆库”变“精神灯塔”
对于此次捐赠,南昌市委老干部局二科科长涂危群表示,这是挖掘红色资源、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。下一步,该局将联合市、区档案馆,市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,系统梳理辖区老战士、老党员的红色记忆,通过口述史整理、文物征集、主题活动等形式,推动红色资源从“档案柜”走向“大课堂”,引导全社会铭记历史、致敬英雄,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。
一枚军功章,一生家国情。张春森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。当这些沉甸甸的文物从私人收藏走向公共展陈,不仅完成了从个体记忆到集体精神的升华,更能帮助新时代青年在历史回响中汲取奋进力量。
来源:洪观新闻记者 陈明喜 文/图
编辑:姚西林 二审:刘培堃 终审:邹岚股票正规配资网
发布于:北京市量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